現存最早的琺瑯制品距今已有三千年歷史,依然歷久彌新,這就是琺瑯工藝的魅力所在!
琺瑯,又稱“佛郎”“法藍”,是一外來語的音譯詞?,m瑯一詞源于中國隋唐時古西域地名拂霖。當時東羅馬帝國和西亞地中海沿岸諸地制造的搪瓷嵌釉工藝品稱拂霖嵌或佛郎嵌、佛朗機,簡稱為拂霖。出現景泰藍后轉音為發藍,后又為琺瑯。在 1918-1956 年間,琺瑯與搪瓷同義合用。
1956年中國制訂搪瓷制品標準,琺瑯作為藝術搪瓷的同義詞。
現存最古老的琺瑯制品是保存在埃及國家博物館的始于公元前 1300 多年的圖坦卡蒙(前 1341-前 1323 年)琺瑯黃金面具。就是通過在黃金上燒覆一層琉璃,使其燦爛奪目永葆彌新的一種裝飾,這就是我們現在的搪瓷。這種經過三千多年歲月而不朽的美麗,至今還在向我們傳達著當時古埃及王族的富貴榮華。
琺瑯的工藝在漢代時由波斯傳入中國,國人習慣將附著在瓷器表面的玻璃稱為釉,而用于建筑裝飾瓦片上的涂層稱為琉璃,而涂飾在金屬材料外表的則稱為琺瑯。玻璃,瓷釉,琉璃和琺瑯四者原料大同小異,唯后三者需與不同材質的基體結合而形成新的搪瓷制品。
1956 年中國制訂了搪瓷制品的標準,琺瑯改定為琺瑯,作為藝術搪瓷的同義詞。
中國的工匠們吸收了這種琺瑯器的制造技術。并幾經改良.發揚光大,成為中國特有的一種工藝技術,在明朝的景泰年間將琺瑯的制造發揮到鼎盛狀態,當時的琺瑯器以金屬銅為基材,成品常以一種藍色圖案為基調,“景泰藍”因此而得名天下?,m瑯工藝品在中國歷史上是大都是專供皇宮御用,直到清朝后期才作為商品出現在市場上,至今經歷了 500-600 年的歷史,大量的琺瑯工藝品還完好的現存在故宮博物院中依然絢麗如初,光彩照人,這些都源于琺瑯工藝的耐久特性。
隨著時代的變遷以及工業革命的改良,從最初使用金、銀、銅作為基體材料的裝飾型琺瑯,變化延伸成了使用鋼質、鐵質 作為基體材料的實用型琺瑯裝飾產品。
技術支持:乾圖信息科技
管理員
該內容暫無評論